記得第一次到 EZTABLE 和 Alex 面試時,一開始他批頭就說: 我覺得你的求學過程很普通,跟一般台灣學生差不多。 就上好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,沒什麼特別的…(自己是覺得有差拉XD)
我是一個本土 MBA 學生,經常聽到的一派說法是, MBA 應該是給已在業界打滾過的人讀。先不論身為學生繼續攻讀 MBA 目的為何,有些人就已經讀了,不然該怎麼辦…
“其實在研究所就學過程中,我一直在探索、不斷地問自己跟別人有什麼差別?
像是漫畫第一神拳:主角幕之內一步不斷找尋著「強的定義」 ─ 那麼念 MBA 到底強在哪裡?”
以我自己為例,在探索上述答案的過程,要先認清幾件事實:
“大部分學生讀 MBA 的目的,除了學習商業管理相關知識以及思考模式外,說白了還是為了拿到一份工作。”
為了未來能找到份好工作,想豐富自己的履歷,於是我參與了幾個業界合作專案、參加了商業競賽、舉辦許多活動。但後來發現,其實這些經驗很多人都有,沒甚麼特別的。
“MBA 真正需要的是能力、而非資訊或知識!觀念有用,但沒有一項理論是可以具體應用的,因為進入實務界才知道,真實故事比在外界聽到的複雜太多了。”
後來為了更接近實務,我跑去業界實習,第一次實習內容是在研發中心協助產業資料收集和分析。實習完覺得自己這方面能力還不夠,為了更深入學習產業分析的技巧與方法,第二次我又跑去產業分析的專門機構去實習。
兩次實習時間大約都在兩個月附近,實際上才剛熟悉就離開了,覺得沒碰到很核心/實際的內容
“MBA 學成以後真的就很會管理、領導、可以改變世界嗎?讀 MBA 並不代表你能成為出色的領導者、企業家,有著企業家的創業精神。想創業就立刻行動,為何要讀 MBA ?”
為了繼續探索答案,希望自己能在研究所畢業前,有機會領導一個案子,創造一個產品、服務。
於是,我找上了 EZTABLE,相較於大公司,很多實習是給你零鎖細碎的工作,只是像個小螺絲不太能改變什麼。
在 EZTABLE 這種非常開放文化的 startup 公司,你可以直接參與產品與服務的設計過程,隨時提出意見,造成不小的影響。
而事實上, Alex 真的也給我從提出點子構想 到 實際執行的機會,何嘗不是另一種小創業?
回過頭來說, MBA 到底強在哪裡?我跟別人有甚麼差異呢?
直到現在,我還是沒找到答案…(總是會發現一堆變態的強者)
但我發現,要能做一個完整案子,在學校課堂裡教的東西遠遠不夠,你還需要很多東西。
- 跨領域學習
像是我在 EZTABLE 的專案需要懂一點資料庫設計,而我以前有架過網站所以懂一點;還需要一點介面設計,我論文剛好有部分相關;有時還會有其他的工作分派,像是 SEM 分析,平時無聊喜歡讀一些部落格,所以剛好懂一些。
(舉例來說,國外網路公司現在很熱門的職位 Growth Hacker ,除了商業分析外、也需要技術層面的多元領域能力)
- MBA 不能再只是說說而已
MBA 愛打嘴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,不是說不好,重點是你真的能執行嗎?舉例來說,許多 MBA 們在做報告時,常會提到要用社群媒體的力量,但是你實際經營過社群平台嗎?
並不是隨便建個facebook粉絲團就會有一堆人自動來按讚,除了要想盡辦法從不同來源引導人進來粉絲頁、還要想辦法讓你的粉絲願意留言轉貼分享、還要分析適合的po文時間,每則po文的點擊率曝光率等等。這些東西沒有實際操作是不會知道的。
- MBA 進入門檻真的很低
大部分的管理工具、構面, STP、五力分析、 SWOT 到最近火紅的使用者經驗設計、服務設計,其他理工科的要學也都很快啊!但 MBA 反過頭來要學程式設計、介面設計、研發製成…就沒那麼容易了。
現在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來自台灣、大陸的競爭、甚至是全球的競爭。在大公司來說,的確前段學校 MBA 可能是基本的進入門檻,但講到底還是要看能力,我們能為公司做些什麼、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價值?
- 增強能力,做就對了!
MBA 是一個充滿豐富資源的環境,你充分利用它了嗎?還是你只是每天單純的上課做報告呢?
通常就讀 MBA 特殊的點除了豐富系所資源外,更有來自各地不同領域的人,你可以利用這些資源,和不同系所學生交流學習、實習、去國外交換學生、參加商業比賽、甚至利用育成中心資源創業…重點在於要運用這些資源與人脈,並做出實際行動。
你可以不念MBA,但讀了就不要白讀。
你跟我一樣也還在找答案嗎?歡迎一起加入EZTABLE探索吧!
歡迎訂閱 EZTABLE IDEAS ,每天吸收不一樣的新知喔~
EZTABLE Interns
Lucas
(圖片來源: 東立出版社、digitaltrends、calmu、金石堂)

發表迴響